如來藏佛性說從哪裡來的?

藏傳佛教的「如來藏佛性」說從哪裡來的?

藏傳佛教的「如來藏佛性」說從哪裡來的?

在藏傳佛教史上,任何一種學說都沒有獲得公認的「絕對真理」的殊榮,任何一個宗派也沒有取得無可爭議的權威地位,一種觀點問世不久,有些唱讚歌,有些則大唱反調,總是褒貶不一;一個派系出現之後,各種頌詞或者微詞蜂湧而至,波瀾數起,常常毀譽各半。從而形成了千帆競渡,百舸爭流,諸師稱雄,各領風騷的局面。充分顯示了藏族佛教學者探索佛教義理的廣闊視野和蓬勃生機。

他空中觀見」與「自空中觀見」是藏傳佛教的兩大思想支柱。

二者在藏傳佛教發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不一樣。在公元642-842年,藏傳佛教前弘期,從印度請來的譯經大師和弘揚佛法的主要人物,多持中觀見,在前弘佛教時期,雖有少數持唯識派宗見的班智達來到藏區傳法,但藏區仍以中觀見為主。西元838年後,朗達瑪登基掌政、禁佛運動、遇剌身亡等事件,造成吐蕃王朝土崩瓦解。其後,藏族社會在經過了近百年的文化荒蕪、政治黑暗、經濟蕭條,便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發展階段。

藏傳佛教隨之步入了後弘期。當時的藏傳佛教界,各種思想風起雲湧,呈現出異說紛紜、百家爭鳴之格局。從朗達瑪滅佛起,藏傳佛教的主要思想逐漸從「般若中觀」轉為「如來藏佛性」學說,縱觀寧瑪派、薩迦派、噶舉派、覺囊派,他們的佛教思想幾乎都是「如來藏佛性」學說。也就是說「一切眾生皆有佛性,一切眾生皆能成佛」的思想,風靡當時的佛教界,席捲了整個的藏傳佛教諸宗派。之後,隨著噶當派和格魯派的形成和發展,藏傳佛教的主要思想又開始轉軌,從「如來藏佛性」學說轉向「般若性空」學說。這個轉化濫觴於噶當派,完成於格魯派。格魯派思想很駁雜,有小乘《俱舍論》、小乘戒律、唯識等的見、修、行,但其主幹思想是「中觀應成派」之見。格魯派把「佛」從當前真實的「心」轉成了虛無縹緲的「絕對精神」,或高不可攀的天國神靈,人佛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,成佛時間越來越長,成佛難度越來越大了。從此,格魯派學說雄霸了藏區六百年。

然而,近代格魯派內部出現了分裂。在1940、1950年代,根敦群佩和喜饒嘉措之間的一場論戰,即是格魯派內部思想分化的表現。

本文內容編輯自
《藏傳佛教史上的「他空見」與「自空見」》
班班多杰 著

●原文請見:喇嘛網

●本片從覺囊學者所發表的論文中摘句,編輯成為對一般大眾更容易看懂的形式,智慧財產皆屬於原作者所有。

●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影片,請訂閱我們的Youtube視頻並開啟小鈴鐺

● 覺囊志願者立場為中立和學術,所有影片都開放各界免費轉貼,但本站與這些轉貼網站無關,管不到他們,也不背書他們的任何政治、宗教立場。請見本站宗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