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阿賴耶」早在阿含期就出現了!!
「阿賴耶」早在阿含期就出現了!!
「阿賴耶」一詞來源甚早,《阿含經》經中即已出現,阿毘達磨典籍中亦加以沿用,而直至瑜伽行系列經論才開始廣泛使用「阿賴耶識」一詞。無著在《攝大乘論》中曾引用阿含經典:復次,聲聞乘中亦以異門密意,已說阿賴耶識,如彼《增壹阿笈摩》說:「世間眾生,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憙阿賴耶;為斷如是阿賴耶故,說正法時,恭敬攝耳,住求解心,法隨法行。如來出世,如是甚奇希有正法,出現世間。」於聲聞乘《如來出現四德經》中,由此異門密意,已顯阿賴耶識。玄奘於《成唯識論》中也指出:說一切有部增壹經中亦密意說此名阿賴耶。謂愛阿賴耶,樂阿賴耶,欣阿賴耶,憙阿賴耶。可知「阿賴耶」一詞早在阿含時代就已出現,之後的部派佛教,其論典中的「阿賴耶」仍不出《阿含經》中呈現的意義。
阿含及部派佛教時代,「阿賴耶」並非討論的重點,直到瑜伽行系列經論出現後,「阿賴耶識」得以成立,深化並延展了其語源所原有的內涵,有著重要的地位。
瑜伽行對「阿賴耶識」的詮釋主要有三大經典:
- 第一、《解深密經》中對「阿賴耶」的解說,主要體現於〈心意識相品〉。〈心意識相品〉中有言:於六趣生死彼彼有情,墮彼彼有情眾中,或在卵生、或在胎生、或在濕生、或在化生,身分生起,於中最初一切種子心識成熟、輾轉、和合、增長、廣大。依二執受:一者、有色諸根及所依執受;二者、相名分別言說戲論習氣執受。有色界中具二執受,無色界中不具二種。廣慧!此識亦名阿陀那識。何以故?由此識於身隨逐執持故。亦名阿賴耶識。何以故?由此識於身攝受、藏隱,同安危義故。亦名為心。何以故?由此識「色聲香味觸」等積集滋長故。其中「阿陀那識」一詞側重於其執持身、令身維持不壞的生命力的作用;而「阿賴耶識」一詞則側重於攝受、隱藏義,亦即住藏於身內,與身安危共存。
- 第二、在《攝大乘論》中,「阿賴耶識」的含義,不僅是前六識的所依,而是一切「心所法」乃至於「色法」之所依。是「與諸法相互內藏」的識,能攝持一切種子相應。
- 第三、《成唯識論》對「阿賴耶」的定義為:初能變識,大小乘教,名阿賴耶。此識具有能藏、所藏、執藏義故;謂與雜染互為緣故,有情執為自內我故。《解深密經》與《攝大乘論》所關心的是「阿賴耶識」本身的定義,而非阿賴耶識作為「識」所扮演的角色,而《成唯識論》則以十門來說「阿賴耶識」作為識的功能,也就是「阿賴耶識」具備識的「了別」與「能緣」功能,其所緣即:種子、根身以及器世間。